新闻动态
- 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8:22 点击次数:168
长期以来,我对辜鸿铭这个人一直没啥好感,但我的理由和别人不太一样。不是因为他自大或者守旧,而是因为我特别欣赏胡适。可这位辜老先生偏偏和胡适水火不容,所以我自然也就不待见他了。
辜鸿铭和胡适都是民国初期赫赫有名的国学大师,但两人却是彼此最大的死对头。辜鸿铭坚定地捍卫传统文化,而胡适则大力倡导西方思想。辜鸿铭嘲笑胡适的英语是英国乡下人的方言,胡适则反讽辜鸿铭是留辫子的老古董。两人针锋相对,甚至差点闹到对簿公堂的地步。
辜鸿铭的英语讲得地道,这一点毋庸置疑。他经常和英国上流社会打交道,能说一口纯正的“伦敦腔”也就不奇怪了。他的外语水平甚至得到了北大校长蔡元培的公开称赞,蔡校长曾这样评价他:“厦门的辜汤生虽然性格古怪,但他的英文造诣确实很深。”
他被誉为“晚清奇才”,熟练掌握了九门外语,还令人惊叹地拿下了13个博士头衔,是清朝时期学贯中西的第一人;连印度领袖甘地都尊称他为“最高贵的中国人”。
辜鸿铭,本名汤生,别号立诚,常自称慵人或东西南北人,也用过冬烘先生这个笔名。他出生在马来西亚的南洋地区,后来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完成学业。28岁时,他回到中国,加入了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幕僚团队。宣统皇帝登基后,他被任命为外交部侍郎。58岁那年,他开始在北京大学教授英国文学,这一教就是八年。最终,他在北京去世,享年72岁。
根据他的个人经历,很难把他归为典型的中国人。他祖上来自福建惠安,好几代前全家就移居到了东南亚。他父亲是马来西亚的英国籍人士,母亲则是欧洲血统的金发白人。他的养父布朗来自英国,他从小接受的是纯粹的西方教育。因此,他给自己起了个特别的称号,叫"东西南北人",意思是他融合了各方的文化背景。
无论身处何地,无论周围是英国人、德国人还是法国人,都要时刻铭记,你的根在中国。
在辜鸿铭十岁那年,父亲准备带他去英国。临行前,父亲带着他在祖先牌位前郑重叮嘱:无论将来走到哪里,身处何地,都要永远记住自己是中国人。这句话深深印在辜鸿铭心里,让他一生无论身处世界哪个角落,都始终以中国人自居。
林语堂这样形容他的样子:“他长着一张西方人的脸,眼睛深邃,鼻子高挺,头顶一撮黄发扎成小辫。冬天里,他常穿一件枣红色的宽袖马褂,头上还戴着瓜皮帽。”
不只是他,连他的车夫也留着一条大辫子,"没准是当年徐州辫子军的后代吧?",林大师的搞笑本事,在中国可真是数一数二的。
辜鸿铭确实是个极其聪明的人,在他看来,从古至今真正称得上聪慧的只有三个人:周公、纪晓岚和沈增植;其他人要么学问不够,靠虚名混日子,要么装成洋人,显得庸俗不堪;正因如此,他得罪了很多人,在北大那一群大师中,他算是个不受欢迎的角色。
在年轻学子眼里,情况就大不相同了。那些思想激进的年轻人,自然对他那种目中无人的态度十分反感,把他当成老顽固的代表;然而,对于那些真心来求学的学生来说,无不对他的渊博学识佩服得五体投地,要知道,他可是和泰戈尔一起被提名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人。
在北大,大多数教授都穿着西服,显得很新潮,而他却是个不折不扣的“老前辈”。论资历,他确实够老。这么说吧,当年蔡元培去莱比锡大学读书时,他已经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了。四十年后,林语堂也去了那所学校,他的作品早已成了学生们的必读教材。
那时候,他在六国饭店用英文演讲《春秋大义》,门票两块钱还抢不到,而看梅兰芳唱京剧才一块二。由此可见,辜鸿铭当时有多火。
他拄着拐棍,脑后拖着一条长辫,慢悠悠地走在北大的未名湖边。在那个五四运动刚结束的年代,这样的装扮在大学校园里特别扎眼,和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。
然而,这位被大家戏称为“老怪物”的学者,却让北大校长蔡元培格外看重,不惜顶着外界压力将他招入北大。原因很简单,这位先生的学问实在太过深厚,水平远超常人。而且,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上,他的名声都比北大其他任何一位教授都要响亮。
你读的书他都读过,你没读过的他也都看过,仿佛世界上没有他没翻阅过的书籍。他就像一个行走的图书馆,无论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,他都能信手拈来,毫不费力。
因此,他在学术上的造诣足以让他看不起那些和他一起工作的同事,对于像胡适这样的年轻后辈,更是成了他嘲笑和排挤的目标。
他从小接受的都是西式教育,除了小时候父亲对他的教导。听说他把西方经典著作几乎全读遍了,才开始研究中国文化。这一接触让他深深着迷,认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丰富深厚的文化体系。从那以后,他就全身心投入到弘扬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事业中,成为了坚定的支持者和推动者。
自从严复把《天演论》引入中国后,大批学者紧随其后,陆续将外国重要著作译成中文,让中国人得以了解世界前沿的思想和理论精华。
辜鸿铭采取了与众不同的做法,他把大量中国经典著作翻译成外文,向外国人介绍,让他们了解中国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。因此,当时西方人流传着一句话:“来中国可以不去参观三大殿,但一定要见见辜鸿铭。”
在众人纷纷推崇西方文化之际,辜鸿铭选择将《论语》《中庸》《大学》等经典著作译成外文,向世界推广;面对胡适引领的新文化运动,他毫不客气地斥之为“一派胡言”。
"你们那些算什么?瞧瞧我家的珍宝!"这是我想象中辜鸿铭的心态。他并非一味排斥外来文化,也不是顽固地抵制西方思想。恰恰相反,他在深入研究西方文化精华之后,依然坚信中华文明才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文明成就!
五四运动时期,批判传统文化成为主流,敢于坚持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寥寥无几。在我记忆中,敢于公开与主流观点对抗的学者,只有我十分尊敬的吴宓。而比起吴宓,自称"冬烘先生"的辜鸿铭更是毫不留情地抨击那些认为"国学误国"的人。
受制于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思潮,过去曾出现过许多如今看来非常荒唐的观点,其中不乏一些被后人视为榜样的人物。为了维护他们的正面形象,后人往往选择淡化或忽略这些不太光彩的往事。
举个例子,谭嗣同曾主张把新疆卖给俄罗斯,用换来的钱推进改革;鲁迅更是说过,“汉字不消灭,中国就完了”。当时许多知名学者,如钱玄同、陈独秀、赵元任等人,也都发表过一些如今看来十分极端的观点。他们的核心思想是,中国要想成为世界强国,唯一的办法就是彻底学习西方,全面西化。
在这种思想氛围中,辜鸿铭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,用行动和语言向全球传播他的理念。无论身处何地,他都向世人强调,唯有源自中国的东西,才是最优秀的。
乍一看,留着滑稽辫子的辜鸿铭像极了留恋满清的守旧派,但这其实是个误会。他并不反对民国,也没想恢复清朝,这种逆时代潮流的事他不会干。他的辫子和张勋的那条,性质完全不同。
他曾经这样解释过:"很多人嘲笑我对清朝死心塌地,但我效忠的不仅是自家世代受皇恩的王朝,更是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。"说白了,他效忠的不是清朝政权本身,而是儒家思想指导下的政治理念。
荷叶凋零,再也撑不起遮雨的伞盖。
菊花虽残,依然挺立在寒霜中。
张勋生日那天,他特意送上一副贺联,对联借用苏轼的诗句。其中“擎雨盖”暗指清朝官员头上的红顶子,“傲霜枝”则用来比喻自己脑后那条标志性的辫子。
辜鸿铭并非像传言那样始终留着代表清朝的辫子。他在英国读书时就已经剪掉了辫子,穿起了西装,一副洋人做派。可后来当大家都纷纷剪掉辫子时,他反而重新留起了辫子,故意与众不同,以此显示自己的特立独行。
他觉得留辫子是一种文化象征,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意,就像参加某种庄重的仪式一样。但他这种辫子和张勋那种效忠清朝的辫子,根本就不是一回事。
他曾对那些讥讽他的人说了一句经典的话:“我脑袋后面的辫子你们看得见,可你们心里的辫子,你们自己却看不见。”
正如辜鸿铭所言,大清王朝虽然倒了,但那些喊着革命口号的人,骨子里还是像阿Q一样,贪图着能沾上赵家光的便宜,享受欺负弱小的快感。他们内心深处,依旧留恋着被人管束的日子。一个时代的终结,可不是剪掉一根辫子那么简单的事。
过去大家都梳辫子,他却剪了;如今大家都不留辫子,他却留着。这辫子对他而言,不是对清朝的效忠,而是文化的象征,是信念的坚持。辜鸿铭用这种与众不同的方式,标榜自己的独特,表面看似清高,实则内心充满了孤独。
近年来,随着国学热的兴起,辜鸿铭的名声逐渐好转,人们对他多是赞誉而非批评。但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,他的形象其实相当负面。他那些因个人喜好而发表的言论,常常受到公众的指责,甚至被当作滑稽角色来取笑。
除了他那条标志性的辫子,最招人非议的就是他对婚姻制度的看法。他公开支持男人可以娶多个妻子,还拿茶具打比方,说“一个茶壶总得配好几个茶杯才像样”。这种言论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“茶壶理论”。
对于欧美上流社会女性包养情人的风气,他评论说,这就像是一个杯子配了好几个茶壶,完全不合常理,简直是把事情给搞颠倒了。
他用“一辆车有四个轮子,但只需要一个打气筒”这种奇怪的比喻来反驳那位美国女士,其实是想说明中国古代一夫多妻制也有其道理。
他嘴上说得冠冕堂皇,实际上根本做不到。比起那些满口仁义道德、提倡一夫一妻,背地里却妻妾成群的伪君子,比如康有为之流,他连边都沾不上。
辜鸿铭的夫人名叫淑姑,性情温婉,是个传统的中式女性。她有一双符合当时审美的小脚,这让辜鸿铭格外珍爱。夫妻二人感情深厚,尤其是淑姑的小脚,常成为辜鸿铭创作的灵感来源。康有为为此特意写了"知足常乐"的条幅赠予他。
他还有个妾室,但娶她的过程挺意外。这姑娘叫吉田贞子,是个日本人。她父母在中国经商,她来这儿找他们没找到,结果沦落街头,被人拐卖到了风月场所。
辜鸿铭得知她的遭遇后心生怜悯,便出钱帮她赎身,还给了些盘缠让她去找亲人。可惜她寻亲未果,走投无路之下只得再次求助于辜鸿铭。最终,在辜夫人的一再坚持下,她成了辜鸿铭的侧室。
我无法确定,假如没有遇到那位日本女子,辜鸿铭是否会娶小老婆,会不会只有一位夫人。不过,这与他口头上极力称赞的一夫多妻制的优越性相比,实在相差甚远,他也就是嘴上说说而已。
他觉得,中国女人裹小脚,欧洲女人勒细腰,各地风俗不一样,谁也别笑话谁;面对外国人的质疑,他振振有词:咱们中国人纳妾,好歹给个名分,总得把人养在家里;可那些欧洲贵族,玩弄情人就像用过的抹布,随手就扔,哪比得上咱们有规矩?
辜鸿铭那张嘴可真不简单,损人挖苦的本事堪称一绝。网上流传他把北大教授们挨个儿骂了个遍,这话可能有点夸张,但他说话从来不顾及情面,想啥说啥,估计被他怼过的人确实不在少数。
他出生在东南亚,留学去了欧美,娶了位日本妻子,又在北方教书,可以说是个走遍天下的人。他经历丰富,常被人误解,总有人觉得他行为古怪,但他自己却觉得是世人不懂他。最终,他不得不离开北京大学,有传言说是胡适和蔡元培联手逼他走的。如果这传言是真的,那他的一生还真带了些悲剧色彩。
辜鸿铭被誉为"百年难得一见的天才",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。从不同视角观察,我们会看到一个多面性的他。如果深入剖析,就能发现他或古怪、或守旧、或高尚、或聪慧等复杂多变的特质。因此,人们称他为"清末奇人,一代狂士"也就不足为奇了。
我对辜鸿铭谈不上多有好感,但特别佩服他那种“明知山有虎,偏向虎山行”的胆识。这么看来,他不太像传统的儒家学者,反而更像一个仗剑走天涯的侠客,就像中国的堂吉诃德,勇敢地与世俗的风车搏斗。
与其他人相比,他身上多了一种独特的“邪性”,就像从桃花岛冲出来的黄药师一样,既孤傲又叛逆。你永远猜不透他的想法,他做事也从不按规矩来。他的剑光冰冷凌厉,对手往往还没反应过来,就已经被逼得毫无还手之力。
辜鸿铭的人生起起落落,从被人当成"怪人"到成为"中华文化的坚定捍卫者"。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,他始终坚信中华文化的价值,固执地认为"中国的风景就是最好的"。这种对民族文化的自信,成为他一生奋斗的动力和信念支撑。
想要真正理解他,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去读他的经典著作《中国人的精神》。这本书充分展现了他毕生致力于传播和保护中华文化的坚定信念。他的思想和行动,正是对他所倡导的《春秋大义》理念的生动实践和完美体现。